楊絳
很想很想要這套書。雖然我已經藏有《幹校六記》、《洗澡》、《我們仨》和《雜寫與雜憶》, 但她早年的諧劇(楊絳以此比錢鐘書更早成名)、 散文、 短篇和譯作, 在香港好像沒見過。
在網上找到了一篇楊絳的訪問(她一向低調, 不做訪問), 據說是記者假裝讀者想與她「聊聊天」得來。 從此窺看錢夫人的性格, 與其淡雅的文字非常契合。 她整理好丈夫的遺作, 把出版的收入通通捐作助學金。 記者問:「是不是準備以錢先生或者您的名義設立一個文學獎之類的?」楊答:「捐就捐了,還留名幹什麼?」
錢鐘書要出國, 她幾乎連清華的學位都來不及完成, 便陪他去了牛津。 丈夫專心寫小說, 她甘願打理家務。 不禁令人想像, 倘若楊能專心文學, 又沒給文革白白耗了十年, 成就豈止於此。 不過, 錢氏夫婦六十載的愛情滋潤了楊的文字, 卻也無從否認。 有論者認為中國要選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者, 非楊絳莫屬。
按捺不住, 再引訪問的一句作結:
「沒有什後悔的,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。現在許多年輕人出國就是為了掙錢享受。活著為什麼? 掙錢,然後花錢,花錢又掙錢,活著有什麼意思呢?我們老一代有許多人活著不是為了掙錢,好像還有一種理想的追求。」
<< Home